九份老街
沿山坡緩緩向上的九份老街,狹小街道匯聚各式店家,傳統美食香氣撲鼻,一定要品嘗芋圓、肉圓、草仔粿等九份經典小食,還有小巧可愛的古董玩物、富台灣特色的紀念好禮,帶給旅客琳瑯滿目的購物選擇。旅客可在蜿蜒的九份巷弄中探險,從不同角度欣賞九份之美。


若是想遠離熙攘的人潮、想停留休憩一下,不妨走進茶坊、茶藝館,認識飲茶文化、了解精緻茶具,還可以品茗搭配糕點,享受清幽、恬靜時光。也可以踏入九份第一座戲台—昇平戲院,戲院裡復古售票口、老電影海報及販賣部展示,呈現了1960年代戲院風格,值得旅客前來體驗舊時電影院氛圍。



八番坑
八番坑位置不偏僻,也沒有成為頹圮,八番坑就位於九份主要的街道豎崎路與汽車路的交會口附近,離九份派出所只有幾十步路, 而八番坑是九份保存的最完整,也是最美麗的一個礦坑。只是一直被隱藏在九份的餐廳後面。
在九份的街上,無論是汽車路、豎崎路、輕便路或基山街, 這幾條主要的街上都看不見八番坑的指標,所以來九份的遊客,往往都不曉得有這個景點。 因為八番坑被圍牆隔離,未對外開放,因此就沒有設置導覽指標。 遊客從九份派出所附近的馬路走過時,卻渾然不知幾公尺外的下方處,就是八番坑的所在地, 而這個礦坑口曾經是台灣出產黃金最多的坑口。

現在要觀看就需要到九份福德宮才有機會從高俯瞰這個歷史遺跡。
五番坑

九份五番坑鑿於民國16年,原本為日本人所經營管理,台灣光復後交由九大公司承包,於民國60年全面停止開採,並因安全問題封閉坑道。坑口前有一座小廣場相當適合團康活動使用,目前整建為五番坑小公園,並設有多項休憩設施,是欣賞九份海景的最佳位置。


頌德公園&頌德碑
九份頌德公園位在輕便路上,創建於西元1917年,是為紀念西元1914年時顏雲年自日人藤田組手中取得經營權,並實行三級包租制,與礦工們再次造就九份繁盛礦業,並在採礦業逐漸沒落後,為照顧礦工生計,直到西元1971年時才結束開採礦業,仁德之心相當受到推崇景仰。現今頌德公園中擺放多座現代化的藝術雕塑品,到此還可眺望瑞濱灣的海濱美景。



侯硐小粗坑古道
小粗坑曾為金礦開採礦區,日據時期始,因採礦而繁華一世紀之久,後來金脈枯竭,聚落人去樓空,遺留下民宅石頭屋的斷垣殘壁,以及小學遺址座落於山林之中,佈滿青苔樹藤的石牆,透露著幾許古樸之美,與繁華落盡的滄桑,發人思古之幽情。

古道綠樹成蔭,小粗坑溪水流淙淙,沁涼無比,大小石塊錯落,自然優美,行到越嶺高點可眺望基隆嶼、深澳岬角、基隆山、九份山城,壯闊美景呈現眼前,讓人豁然開朗。越過山嶺往猴硐續行,開闊處可眺望侯硐聚落、軌道奔馳的區間車、基隆河、五分山雷達氣象站等景觀盡收眼底,走一趟小粗坑古道,有如置身時空交錯的情境之中。
磅硿口
磅硿口是「隧道口」的另稱,目前所稱的「磅硿口」,大多指九份山磅硿口,其寬度能夠容納當時的輕便車雙向通行,但目前只能容納一輛廂型汽車單線經過。其岩質堅硬,隧道內經常有山泉水從石頭隙縫滴下,尤其豪雨後,更加明顯。

磅硿口雖然只是一個隧道,但成了九份聚落終點的無形象徵。磅硿口兩旁有部份住戶與民宿,再往西便不再有人居住。車輛從西向東穿越磅硿口必需立刻90度轉彎,不熟悉的人往往以為磅硿口的道路就是盡頭。車輛右轉後豁然開朗,立刻見到頌德公園,再往前就可看到頌德社區的房屋聚落,緊接著是輕便路和基山街的會合處,漸形熱鬧。磅硿口兩端景象,彷若兩個不同世界的區隔。
阿柑姨芋圓
九份阿柑姨芋圓超經典絕對要來~來阿柑姨芋圓菜單必點招牌綜合芋圓冰 !芋圓綜合湯 (熱)也很不賴,滿意還可外帶生芋圓回家。

滾水免解凍直接下鍋,浮起拌入砂糖即可,Q彈可口搭配鮮明地瓜、芋頭香氣,號稱九份芋圓始祖果真厲害。不論是芋圓口感,或是俯瞰九份風光景觀都很強大。
九份穿屋巷
北台灣的山城九份,吸引許多民眾來懷舊,體驗電影《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及《多桑》等風情,不過除了拍照、吃芋圓,到九份更別忘了體驗山城獨有的建築風情「穿屋巷」。

穿屋巷,指的就是穿過人家屋頂或地下室的捷徑,依建築特性可分3類,一是夾在兩棟房子之間,另一種是穿過民宅底下,還有的是靠階梯銜接兩條主要道路。其中以穿過民宅底下的穿屋巷最具特色,行經其中宛如置身礦坑,讓你體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九份國小

設立於瑞芳鎮九份礦區,過去社區出產金礦,很多礦工聚居於此,班級數曾高達四十餘班;民國六十年後,由於金礦停採,人口逐漸外流,學生數亦跟著減少,目前只有小學六班,幼稚園一班。
美代子理髮廳
四十年前,在那個九份的黃金年代,有一位叫做みやこ的少女於載熙來人往的輕便路上,曾經笑著哭著的見證歷史。一甲子前楊美代也曾經是位少女,如今一眨眼過去,九份已不再採金,外頭的招牌也成了阿婆理髮廳。於楊美代身上流逝過的,是整個山城的時代故事,也是一生的年華。

九份金山岩
金山岩座落於九份基山街後段,屬於大竿林地區,看起來是一個不甚起眼的寺廟。據《金山岩沿革》之記述,大正6年(西元1917年)住民王永圃為叩謝神恩,在基山老街和九份國小下方小徑會合處的岩壁(金山岩現址)雕成觀世音菩薩及善才龍女聖像供奉,昭和20年(西元1927年)李國整修石部,隨後每逢農曆6月19日觀世音菩薩聖誕依例盛大舉行酬神慶典。民國56年(西元1967年)由庄頭耆老共同倡議募款修建正身與寺廟,並於民國62年(西元1973年)由里長白木章向政府申請寺廟登記並擔任第一任管理人,民國67年(西元1978年)加建右廂房,逐步整建成現貌。門口兩幅對聯巧妙地把「金山」與「觀音」襯托出來。廟內未塗上紅漆的岩壁,被長期點燃的香燭薰成黑色。廟柱採用佛教廟宇慣用的黃色,外牆則貼以紅色磁磚。金山岩的規模雖然迷你,但據歷年許多九份本地居民與外地遊客的親身體驗,都不約而同地說很靈驗,所以香火一直很鼎盛,不乏千里而來的信徒。

據九份耆老表示,九份過去幾次颱風或豪大雨、金山岩週圍環境與住戶均遭受損害時,唯獨金山岩安然無恙、屹立不搖,為其增添了幾許神祕色彩。信徒未必能夠在此求得事事如意與榮華富貴,但是在觀世音菩薩普渡眾生的宏願下,只要心存正念、一心向善、不好逸惡勞也不作姦犯科,一旦信徒有重大疑惑與抉擇兩難時,往往都會來此找到人生方向的正確指引。日治時期,金山岩旁邊的房子誕生了一個諺語:「有憨槌仔富,無憨槌仔厝」,意指日治時期九份一位很有經營理念的大地主游昂槌,被稱為「憨槌仔」,不隨著大家採金賭運氣,反而在九份地區經營房產業務,房子從基山街底的銀樓一路延續到金山岩旁,人稱「憨槌仔厝」,專門出租房間給採金工人居住,穩穩坐收租金致富。這句諺語是說就算是採金一夜致富擁有與憨槌仔同等的財富,也沒有他的房產多。金山岩居高臨下,地理位置佳,前面廟埕即是一塊免費的公共觀景場地,設置數部投幣式望遠鏡供遊客遠眺大海或基隆山,是另一處看山望海的絕佳地點。😄
聖明宮
聖明宮主要祭祀關聖帝君,最初是光緒初年祀奉在金山區的民宅內,昭和11年(1936年),將關聖帝君神像移到九份的崙仔頂。民國37年(1948年)在原址成立勸忠堂,同祀孚佑帝君、司命真君、豁落靈官以及武穆帝君,合稱五盛恩主公。

民國39年(1950年)才在現址建立廟宇,次年將勸忠堂遷來新址。民國65年(1976年)更改名為聖明宮。由於聖明宮地勢高,廟前的平臺又極為寬敞,因此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廟宇之美,還可將瑞濱海域的自然景觀盡收眼裡。聖明宮在各項九份的活動中,為廟宇的中心,所以每年迓媽祖都以聖明宮作為起迄點。
九份寶安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