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7月,臺北市政府將寶藏巖由原本的水源保護地劃入公園預定地,房舍面臨被拆遷的處境;隨後,在文史團體及社運人士的努力下,群起動員自發起一連串聚落保存運動;1999年,臺北市文化局將「藝術村」作為未來經營之目標,2004年,寶藏巖被公告為歷史建築,2011年被公告為臺北市第一處歷史聚落,2018年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聚落建築群。寶藏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為特色,發展出以生態、藝術、社區三者互相對話的場域。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自2011年起,啟動「寶藏家園」、「台北藝術進駐」、「青年會所」等計畫,讓寶藏巖得以以「藝」「居」共構的方式保存,創造聚落豐富而多元的樣態。

作為國內外藝術家進駐的基地,利用橫向連結串聯起全球藝術進駐機構,並且延伸開放國內外藝術家申請進駐,透過提供創作及生活的空間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建立綿密交織的跨國界網絡,吸引更多各領域、跨社群的族群之間,彼此互動交流,開啟全新視野。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規劃了藝術家工作室,公開徵選各類型的創意工作者,提供進駐三至六個月之住宿及工作,此外亦提供「微型群聚」各類型文化創意工作者及團體使用,藉此創造文化創意工作者群聚效應及交流平台,園區內有兩個排練室、多個室內場地及不同尺度的戶外廣場錯落於聚落之中,提供了各式多元展演空間。自2014年起,增加「寶藏巖聚落國際青年會所」,文創業者及參加當地活動人員可短期進駐於寶藏巖,體驗當地特殊的居住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