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吊橋

內灣有兩座著名的吊橋,一座為內灣吊橋,另一座為攀龍吊橋;內灣除了老街外,還有吊橋也是不可錯過的,清澈的油羅溪從尖石山區沿者曲折的山谷順流而下,溪水淙淙,無論是戲水或釣魚皆適合也都很受當地或外來客歡迎,而著名的內灣吊橋就懸於兩岸之間,每逢假日橋下釣魚烤肉的人潮源源不絕。

內灣吊橋位於內灣村的東方,橫跨著油羅溪,全長約147公尺,寬2.6公尺,設有2座吊索橋架的基墩,可供人車通行,穿越吊橋後,向西通往永豐大橋,向東可通往尖石鄉之北角吊橋,沿途皆是林蔭是許多登山健行者最愛的路線。 

內灣老街

內灣老街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當地居民以客家為主。

近年來以懷舊的老街情懷包含了帶動觀光,包含古色古香的內灣車站、內灣戲院及內灣吊橋等新竹旅遊景點。

內灣老街除了傳統街屋建築外可順道品嚐美味的野薑花肉粽、紫玉菜包、客家擂茶、擂茶冰沙、客家麻糬等特色美食。

內灣車站

內灣車站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是西部幹線鐵路新竹支線內灣線的終點站,原本是沒有通車的,隨著時代變遷及內灣的產業蓬勃發展,於民國40年左右為了配合林木及煤炭的運送才興建設置。

內灣車站每天仍有從竹東站起程對開的班車,搭乘此線鐵路行進於曲曲折折的鐵路迴行穿梭於山林之間,穿過長長的隧道便是內灣了,小小的內灣車站樸實無華,目前是許多媒體拍攝影片或MTV最受好評的取景點。

內灣車站至今還保留著50至60年代的獨特建築風格和許多獨一無二的特殊建築物,立著一塊供後人憑思其鐵道開拓的艱辛歷程的「通車紀念碑」,讓許多來到內灣車站的民眾感受迷人的懷舊氣息。

早期內灣支線的火車皆為蒸汽型火車,當火車駛入後均須倒車進入「加水站」補充蒸汽鍋內所需的水量,才能藉使火力加熱後能產生大量的蒸汽以帶動火車的運轉,目前內灣的火車加水站還保存著兩組橫置的水槽、鐵製彎頭水口和梯架,可讓民眾了解車站的架構。

內灣站轉車盤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在鐵路內灣支線終點引進轉車盤,可讓火車透過旋轉方式調頭,周邊還設計環形步道和平台,搭配夜間燈光照射播放多媒體影片,啟用後成為當地熱門景點。

內灣支線以柴油客車為主,都是單線軌道的設計,列車需要採雙車頭的方式編組;但終點內灣站的腹地不大,為方便列車調頭,所以在終點站內灣站的後方延伸鐵軌架設這個兼具調度及觀光功能的轉車盤,這個轉車盤還利用原高雄機廠已報廢之轉車盤予以整復再利用,不但省下經費也有節能減碳的意義。

轉車盤除調度功能外,還規劃有夜間聲光影片播放的功能,藉轉車盤2個半圓形的地坪基礎為投影幕,在圓拱結構上架設2部投影設備,由上而下同步播放長約15分鐘的內灣支線介紹多媒體影片,呈現這條新竹到內灣鐵道的發展史和支線特色,藉此包裝行銷地方產業,促進內灣線觀光旅遊發展。

阿珠擂茶

來到內灣一定要介紹一下這間 阿珠擂茶店 ,其實這間內灣的擂茶老店已經相當的有名。

經過店門口一定會聽到老闆娘拉開嗓門用熱情的聲音喊著:內灣最好喝的擂茶店,坐下來喝一次你就知道了。

這間擂茶店很特別沒有外帶,想品嘗他們的擂茶一定要坐下來內用,很多客人通常一聽到沒有外帶就放棄離開了。

但有時間真的坐下來喝一次,相信你一定也會愛上他們家的擂茶。

內灣天主堂

本名聖母升天堂,簡稱內灣聖堂。於民國44年由雷德文神父開教,後由范賓神父出力較多,是本堂創立者。當時,內灣聖堂設於今廟坪下方陳振雲先生住宅處,為日據時代之「南河瘧疾防治所」址。因內灣煤礦開採熱烈、外來人口遽增、高危險性的營生行業使人的精神生活特別受到重視,於是人們便在新的宗教上得到精神信仰的寄託。

民國52年,木匠大師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內灣和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興建天主堂於現址。原來教堂前身曾為製材所,故新聖堂就利用舊屋拆卸下的屋架檐樑再生使用。民國54年,新聖堂落成啟用。民國66年,范賓神父離開人世。直到民國70年內灣天主堂回歸九讚頭天主堂兼管。

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於民國39年落成,由竹東有名的水泥匠-范進發建造,兩層的樓房採用「板材」與「黑瓦」打造出一間充滿日式風格的建築物,在過去民國4、50年代,提供了當地工人最佳的休閒娛樂場所,曾經風光一時。

內灣國小地下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