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開始接觸天文攝影的時候,常會看到一些很奇特的專業名詞,為了讓大家能夠在最短時間去走過自己的學習歷程、知道相關的定義,所以整理了相關的天文觀測名詞定義,給大家參考、運用。
觀察行星的最佳時機
- 內側行星:「東大距」與「西大距」。
- 外側行星:衝。
天頂每時出現率(Zenithal Hourly Rate,簡稱 ZHR)
天文學中描述單一觀測者在流星雨的高峰活動時,在最佳的天象與觀測條件下,每小時可以看見的流星頻率值(不是數量)。所謂的最佳條件是流星雨的輻射點在天頂,即高度角(仰角)90度,在所觀測的天區中沒有雲的遮蔽,可見恆星的視星等達到6.5等的理想環境。實際上,可以看到的有效頻率總是低於這個數值,而且輻射點越接近地平線,差距也就越大。

月掩星
月球在天球上會以每天約 13°自西向東移。當月球通過遠方天體與觀測者間而遮蔽該天體時,稱為月掩星。月掩星觀測可用於多種天文研究,例如可以精確量測月球在天空中的運行狀態、協助定位不明發射源的對應天體、發現光學無法解析的雙星等等:。由於月掩星事件在時間與空間具有高精確度,即使是一般簡易的天文望遠鏡也可以做到高精確度的天文研究。

行星合
「合」是指天體在天球上具有相同的經度,由於太陽系的行星均在黃道面附近公轉,明亮的行星相合事件發生時,會形成引人注目且容易觀賞的景象。
赤道儀與經緯儀
星體在天球上會因地球自轉而以弧線移動,而赤道儀就是一種可以抵銷地球自轉運動,讓星體持續留在望遠鏡視野中的一種裝置。經緯儀則是以調整仰角及方位角來尋找天體的裝置,由於設計簡單、造價低廉,所以目前大型天文台都是以經緯儀當作望遠鏡的架台。
梅西耶天體
梅西耶天體(英語:Messier objects,Messier音[me.sje])是一套110個深空天體表(天體目錄),其中的103個是法國天文學家夏爾·梅西耶在1771年和1781年發表的名單。梅西耶是一位彗星獵人,常被那些類似但不是彗星的天體所困惑,所以他編輯了梅西耶天體列表,其中也羅列了其競爭者皮埃爾·梅尚發現的,以避免在這些天體上浪費時間。除了梅西耶發表的這103個之外,還有7個也被認為是梅西耶發現與觀測過的,也已經被後來的天文學家加入這份表單中。

這些天體都以「M+數字」而為眾所周知。
NGC天體
《星雲和星團新總表》或稱NGC天體表(天體目錄),是由天文學家約翰·德雷耳於1888年編纂的天體目錄,包括星系、星團和發射星雲等7,840個深空天體。德雷耳在1895年和1908年出版了兩份《索引目錄》,作為NGC的補遺,書中額外描述了5,386個天體。

星雲和星團新總表是最大的一個綜合目錄,包含所有類型的深空天體,並無被侷限在某一類,例如星系。德雷耳後來在1895年和1908年擴編了兩份新總表索引星表,增加了描述5,386個天體。
IC天體
《星雲和星團新總表》或稱NGC天體表(天體目錄)第一次重大更新(簡稱IC),於1895年出版了兩份德雷爾的(IC I,含1520天體)和1908年(IC II的目錄索引含3,866天體)。

它總結在1888年和1907年之間星系,星團和星雲的發現。更正的IC列表發表於1912年。
星系(Galaxy)
星系是由恆星、恆星遺骸、星際氣體、塵埃和暗物質等組成,並受到引力綁定的系統。Galaxy 這個詞源於希臘 galaxias(γαλαξίας),字面的意思是「銀河」。星系的大小從只有幾億顆(108)恆星的矮星系到擁有上兆顆(1014)恆星的巨大星系,都繞著其質量中心運行。銀河系是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所在的星系。銀河系以外的星系被合稱為河外星系。

星系根據在視覺上的型態分類為橢圓、螺旋或不規則。許多星系被認為在它們的中心有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被稱為人馬座A*,其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 截至2016年3月,GN-z11是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星系,距離地球的同移距離是320億光年,也就是說在大爆炸之後僅4億年它就存在了。
星雲(Nebulae、Nebulæ或Nebulas)
星雲是宇宙塵、氫氣、氦氣和其他電漿體聚集的星際雲。原本是天文學上通用的名詞,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包括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