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asteroid
成千上萬個像行星一樣的小天體,體積範圍從數百公里到小於1公里,其軌道範圍主要在火星與木星之間。
小行星帶 asteroid belt
在火星與木星的軌道間,小行星密集分布,多數的小行星軌道都位於此處,因此稱為小行星帶。
天文單位 astronomical unit, AU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相當於1.5X108公里。
天球 celestial sphere
古人認為星體都是鑲在一個想像的中空球上,一起繞著地球旋轉。
太陽系小天體 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太陽系當中不是行星或矮行星的物體,例如彗星與小行星。
太陽星雲 solar nebula
星際氣體(主要是氫和氦)與灰塵所組成的旋轉雲氣。
月土 lunar regolith
一種很細、灰色的月球表層,內含一些鬆散細緻、破碎的物質,據信是因為月球表面不斷遭隕石撞擊而形成的。
月面高地 terrae
在月球上較高的區域,通常顏色較淡,性質近似地球上的大陸地殼。
月海 maria [mare]
對月球表面平坦的區域之拉丁文名稱,早期科學家以為是海,因而沿用。
月球高地 lunar highlands
月球上顏色較亮的區域,很像地球的大陸地殼。
冰火山作用cryovolcanism
在一些較寒冷之處,以水冰的相變化替代一般火山的岩漿與岩石的變化,其地表固態是冰,受到內部熱作用融化的時候會往外噴發、又冷卻堆積,成為冰火山。
地心說 geocentric
托勒密模型(Ptolemaic model)把地球視為宇宙中心的概念。
托勒密模型Ptolemaic model
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
柯伊伯帶Kuiper belt
這名稱在紀念天文學家柯伊伯(Gerald Kuiper, 1905-1973),他預測會在太陽系外側、海王星外圍有此區域存在,是彗星起源地之一。
星雲說 nebular theory
一個關於太陽系起源的理論,認為太陽和行星是從一個旋轉的灰塵與氣體星雲收縮而成。
流星 meteor
當一個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後,劃過天際燃燒發光的景象。
流星雨 meteor shower
當地球在公轉軌道遇上一叢流星體時,天空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很多流星的情況。
流星體 meteoroid
在太陽系中有繞行軌道的小固體粒子。
原始行星 protoplanet
在太陽系的形成理論中,用來描述行星前身狀態的物體。
逆行 retrograde motion
相對於背景恆星而言,行星往西的視運動。
彗星 comet
一種由灰塵和冰塊混合而成的小天體,繞行太陽的軌道通常非常狹長。
彗核 nucleus
彗星中心的很小部分,通常直徑只有1到10公里。
彗髮 coma
彗星靠近太陽時表面蒸散出的氣體反射太陽光所造成的光暈。
脫離速度 escape velocity
一個物體要從特定天體表面脱離的初始速度。
微行星 planetesimals
在太陽系的形成理論當中,原始行星的前身是來自許多如流星體般大小的物體,稱為微行星。
矮行星 dwarf planet
圍繞太陽的天體當中,具有圓球形外觀,但尚未把軌道附近其他碎屑清乾淨者。
隕石 meteorite
流星體穿過地球大氣後,落在地球表面還未燒完的殘留部分。
撞擊坑 impact crater
在固態天體表面,因為與其他天體相撞而產生的坑洞。
歐特雲 Oort cloud
在太陽系外層,大約是日地距離1萬倍遠之處,理論上會有個圓形殼層,那是由許多彗星所組成的結構。
類木行星 Jovian planet
特性如木星一般的行星,包括了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這些行星的密度都比較低。
類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
特性如地球的行星,包括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大霹靂理論 big bang theory
有關宇宙起源的理論,認為宇宙是從一個極密、極熱、質量極大的點上爆炸而來的。
不規則星系 irregular galaxy
外型上缺乏對稱的星系。
中子星neutron star
一種密度非常高的恆星,幾乎全是由中子組成。
反射星雲 reflection nebula
在星際太空間,被附近星光所照亮、相對較為濃密的灰塵雲氣。
主序星 main-sequence star
赫羅圖上的一系列恆星,包含了絕大部分的恆星,在赫羅圖上的分布是從左上角斜到右下角。
本星系群Local Group
我們銀河系所隸屬的星系群,內含20多個星系。
白矮星 white dwarf
耗盡大部分或所有核心燃料的恆星,塌縮成很小的體積。科學家相信白矮星已經靠近恆星演化的最終階段。
光年 lightryear
光走1年的距離,大約是9兆5千億公里。
宇宙學 cosmology
專門研究宇宙特性的科學。
行星狀星雲 planetary nebula
恆星擴張時所形成一圈光亮的外層。
亮星雲 bright nebula
被周圍熾熱恆星的紫外線所激發而放光的雲氣。
哈伯定律 Hubble’s law
描述星系距離和其速率的關係:距離地球愈遠的星系,遠離地球的速率愈快。
星系團 galactic cluster
由星系所組成的系統,可包含若干個到幾千個星系成員。
星等 magnitude
用以表示天體相對亮度的數字。
星雲 nebula
星際氣體與(或)灰塵所形成的雲氣。
星際塵埃 interstellar dust
恆星與恆星之間存在的灰塵和雲氣。
紅巨星 red giant
溫度較低的巨大恆星,具有高亮度;位於赫羅圖右上角的恆星。
原恆星protostar
正在塌縮的灰塵與雲氣,注定會變成一顆恆星。
脈動變星 pulsating variable
恆星藉由星體的變大和縮小,亮度會有規律的變化。
脈衝星 pulsar
會發射規律短週期脈衝的無線電波源,是具有強大磁場且快速旋轉
的中子星。
氫燃燒 hydrogen burning
氫經過核融合轉變為氦的過程。
棒狀旋星系 barred spiral galaxy
一種從星系核延伸出直臂的螺旋星系。
發射星雲emission nebula
一種氣體星雲,從星雲中或附近的恆星吸收紫外光後因螢光作用而發出可見光。
絕對星等 absolute magnitude
假設恆星在離地球10 秒差距(相當於32.6光年)的地方所看到的視亮度。用以比較恆星的真實亮度。
視星等apparent magnitude
從地球所觀測到的恆星亮度。
視雙星visual binary
看起來成對的恆星,也就是雙星,但其實相隔很遠。
超巨星supergiant
亮度非常高的巨大恆星。在赫羅圖上,位於右上方。
超新星supernova
正在爆炸的恆星,亮度會增加好幾千倍。
黑洞 black hole
一顆巨大恆星塌縮成非常小的體積,使它的重力大到所有的電磁輻射均無法逃離它。
新星 nova
當恆星發生爆發事件的時候,看起來就像一顆恆星突然變亮,猶如一顆新生成的星,因此稱為新星。
暗星雲 dark nebula
一種星際塵埃的雲氣,它會擋住更遠處的星光,看起來好像不透光的帷幔。
赫羅圖 Hertzsprung-Russell (H-R] diagram
根據恆星的絕對星等和表面溫度所繪製的圖形。
橢圓星系 elliptical galaxy
一種外觀為圓形或橢圓形的星系,其中包含了少量的氣體與灰塵,沒有盤面或旋臂,也很少熾熱、明亮的恆星。
螺旋星系 spiral galaxy
扁平、旋轉的星系,具有由星際物質和年輕恆星組成的紙風車形旋臂,從星系核中蜿蜒而出。
簡併物質 degenerate matter
當恆星塌縮成白矮星時,所形成的不可思議的緊密物質(電子被擠壓到非常靠近原子核)。
爆發變星 eruptive variable
最壯觀的一種愛星,是恆星發生爆發事件,造成恆星亮度突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