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宜蘭傳藝園區糖蔥文化館,巧遇拉糖師傅正在拉製古早味的糖蔥,這難得一見的技藝,吸引許多人駐足圍觀。拉糖師傅俐落地將琥珀色的糖膏圈在木棍上,利用身體的律動反覆地拉、扯,糖膏打在木棍上發出「啪、啪、啪」的音符,不消一分鐘,琥珀色的糖膏變成了延展性極高的白色長條狀,因外形似蔥,故名「糖蔥」,珍珠亮白的色澤則顯得十分貴氣。
接下來,拉糖師傅迅速地將糖蔥纏繞在木棍上定型,接著入內,快速地將糖蔥剪成小段並包裝,以免受潮;掛在木棍定型的糖蔥頭,紮實有嚼勁,長條狀剪成段為蔥白,口感酥脆,兩者各有擁護者。有上了年紀的顧客試嚐這一味,店家說:「這是很多人小時候的記憶。」
拉糖師傅因為純熟的拉糖技藝,17年前獲宜蘭傳藝中心邀請,成為長駐的拉糖藝師。爐火、蔗糖、水,糖蔥的製作材料看似簡單,卻處處是功夫;使用的白糖先煮成糖水,再以慢火熬煮,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攪動,直到水分蒸發變成糖漿,糖漿起鍋後再隔水冷卻,並用手翻動至凝結成糖膏,才能拉製糖蔥。整個煮糖的過程,必須掌握溫、濕度與火候,才不致煮焦。
而煮糖的過程看似輕鬆,夏天卻悶熱難耐,糖膏的溫度更高達170度,翻動至可以手拉的程度時也有70度的餘溫,熬煮過程中若有不慎,糖漿、糖膏沾黏在手上難甩掉,皮膚就會被燙傷,因此,這項純手工的行業,高溫就先嚇退不少有心學習之人,目前全台的糖蔥師傅屈指可數。說起糖蔥的故事,約在清末或日治初期的古老歌譜《識丁歌》就記載了糖蔥這項食物,從臺灣老一輩那裡聽來,台灣於戰後最多人投入製作,當時日本人撤離台灣,堆放在農會倉庫的糖無人看管,遇雨潮濕流出糖膏,老一輩的人就拿回去熬煮,「拉拉拉就變成這樣了。」
我們買包糖蔥來吃,甜的滋味在嘴裡化開,老闆娘說糖蔥就是要甜才好吃,但是我們用拉的糖蔥裡面包的是空氣,吃的時候不會黏牙,有嗜糖的年輕人覺得「夠甜」,糖蔥捲吃了一捲又一捲。「糖蔥真的喔,不甜不好吃,我講真的。」